感觉统合训练About Us

首页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的生理基础
发布时间:2019-06-18 浏览:2304次

一、触觉训练生理基础

与人体其他感觉器官相比较,触觉感受器是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感受器,这与其承担多种功能相适应。触觉及其他肤觉的感受器与神经系统均源于胚胎发育中的外胚层,同根同源。神经系统大多局内,是生命活动的调控中枢;触觉感受器守外,是生命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和保护生命健康的“卫士”。触觉及其他肤觉是影响人们生活学习活动最为广泛的感受器。

(一)触觉概述

触觉是体表收到压力、牵引力等机械作用时相应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肤觉之一。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感觉合称肤觉。时至今日,人们对触觉感受器的结构、触觉信息的传导通路及中枢的功能定位、触觉的功能及其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

 1、结构

不同的感觉的产生需要与此相适用的结构。人体触觉及其他肤觉感受器的结构有其独特性,有的结构复杂具有特殊的结构,人们对其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有的本身就是神经末梢,结构相对简单。至今,人们对触觉各种外周器官、触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及大脑的更能定位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其功能作用以及发生发育也有了一定认识。

(1)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是人体涉及面最广的感受器官,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广泛地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以感知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做出相应的神经反射。触觉感受器主要有三种:梅克尔氏小盘、麦斯纳氏小体和感受触觉刺激的神经末梢,这些感受器的功能各不相同,感受触觉刺激的能力也不一样。许多肤觉感受器的功能和生理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触压觉的绝对感受性在身体表面的不同位置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活动较大的地方触压觉的感受性较强,头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分布极为丰富。而背部的敏感性较低,躯干及四肢的敏感性居中。

    (2)信息传导通路及中枢功能定位

触觉信息传导入脑的过程比较复杂。躯干四肢与头面部的触觉传导通路有差别,精细触觉与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不一样。

精细触觉信息是沿着深感觉传导通路来传递信息,到达大脑皮层的。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粗略触觉与温、痛觉有相同的神经传导通路。

2、功能

皮肤的各种感觉器官是个体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重要感受器,也是个体间进行交流和认知学习的重要信息获取途径,如触觉帮助个体感受并区分潮湿和干燥,热和冷、软和硬、平滑和粗糙等个体所接触的环境的特质与属性。触觉及其他肤觉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1)感觉功能

体肤的触觉感受器可以感知刺激表面的光滑程度、刺激物质地,刺激的强度以及刺激的面积大小等,可以感受静态物体形状、大小等线性度量和立体构象,可以感受动态的刺激,如刺激变化方向和振动大小等。

(2)防御和保护功能

个体根据触觉信息避开外物的伤害,做出合适的行为保护自身安全。

(3)肌肉及心理放松

刺激触觉感受器及其神经末梢可以起到疏松紧张的肌肉和心理状态的作用,龙伸一伸懒腰,洗浴按摩体肤,可以使紧张的肌肉和心绪得以放松。母亲的轻拍和拥抱会使婴儿的哭闹停止破涕为笑。

(4)传递个体间的情感

触觉可以表示亲密,善意,温暖,与体贴之情,是启迪人们心灵的重要途径。儿童的发育过程中,成人的抚摸,拥抱,亲昵等触觉刺激,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情趣情感至关重要,也是成人抚育子女的最基本的手段。

(5)奖惩功能

一些触觉刺激如抚摸、轻拍等可以有鼓励作用,但是过重的触觉刺激会向刺激接受者传递不满情感,使其行为受到惩戒。

3发育

皮肤感觉是个体感觉系统中最先发育的。其中触觉和痛觉最早出现,胚胎第七周的口周围就有触觉感受器,随后经面部问四肢及全身分布,陪台第十一周的手和脚出现肤觉感受器,第二十周感受器遍及全身皮肤。从外周到皮层感觉通路直到胎儿第29周才形成。晚于皮肤感受器的形成。新生儿的体肤触觉已经非常敏感,结构及其基本功能发育成熟,出生后的一到两个月内就对各种触觉自己有丰富的反射性活动,这是他们认识新世界的主要渠道。在儿童的整个发育期内触觉仍然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和自我形象非常重要的信息通道,比如学龄前儿童总喜欢对接触到的目标摸、捏、挤和压。

(二)触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触觉是儿童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丰富的触觉刺激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及社会交往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是儿童认识世界,并促进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

触觉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首先,触觉刺激是儿童感觉、认知、运动等的发展基础。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同是由胚胎的外胚层形成的,同根同源。发育个体从胚胎到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早期,触觉刺激总是伴随神经系统的发展,对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功能的完善起着重要且持久的作用。个体在胎儿期直到婴儿期,皮肤触觉的敏感性非常高,是个体早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感觉通道,为其他感觉通道获取其他性质信息奠定基础。早在胎儿期,个体的体肤就和羊水及胎盘内壁。不断发生碰触,刺激中枢神经的发展。出生时个体要经过产道的挤压,接受强度较大、涉及全体肌肤的触觉刺激,唤醒躯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在成长中,婴儿吸吮母亲乳头、接受他人特别是母亲的爱抚、躯体翻滚及触摸抓捏物体、嬉戏等,都使体肤的触觉感受器得到刺激,并获取对客体的认识,这是儿童最早的学习。这种早期的触觉刺激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触觉感受器在体肤分布广泛,触觉的信息传输呈现广泛性特点。头面部与躯体其余部位的触觉信息输入通道不同,精细触觉与粗略触觉信息又分别有独立神经通路通向大脑,触觉信息的多种传输线路与中枢不同节段的其他神经中枢存在广泛联系,对促进大脑皮层下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触觉在人类个体成长发育、日常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大脑学习活动及大脑皮层下结构协同运行的重要信息源,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正是通过触觉认识客观事物,从而认识世界、学习世界。

2触觉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

触觉对儿童的社会交往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肌肤接触是儿童早期与成人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正常婴儿出生时,给予婴儿触觉刺激是父母对新生儿行为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父母接触或摆弄孩子的身体,亲吻她,轻轻摇动它等均是最早的肌肤接触。触觉是亲子建立感情的主要途径,婴幼儿通过触觉理解亲人的关爱。触觉也是影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资料表明,19世纪早期,在美国社会福利院里生活的婴儿几乎得不到触摸抚爱,尽管他们的其他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触觉刺激的缺失对其身心发展造成的很大影响,当他们年龄大时,性格上就会出现不愿意让人触摸,适应能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欠佳等特点。与有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得到触觉满足的孩子相比,他们在生活中会有更多焦虑和紧张,社交上有更多的退缩,积极主动性欠缺。

3安全、自我保护

儿童体格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触觉刺激。在儿童的成长中,如果每天得到更多抚摸,其体重会很快的增加,免疫系统功能也会随之加强。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缺乏这种接触,他们通常会寻找一些代替的解决办法,如吸手指或咬指甲等。有研究表明儿童与母亲或其他人体肤接触频率高的家庭中,儿童出现不良习惯的可能性较小。

医学研究的结论是:触觉刺激可以增加迷走神经的活动,增加机体的体液和细胞的免疫功能,使婴儿对疾病有抵抗力。通过按摩,可促进婴儿的肌肉的协调,使全身舒适,孩子易安静入睡。通过皮肤的辅抚触可改善皮肤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弹性。实践证明,经抚触的新生儿奶量摄入高于对照组。抚触可以促进胰岛素,胃泌素的分泌,增加儿童食量。

触觉防御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对外界的新刺激适应性弱,喜欢固着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喜欢保持原样和有重复语言、重复动作,对任何新的学习都会加以排斥。不喜欢他人触摸,任何细微的刺激都会引起反应。人际关系冷漠、常陷于孤独之中。怕人、远离别人。害怕拥挤、拒绝排队。胆小、害羞、缺乏自信。不喜欢碰触某些粗糙的衣物或物品,怕风吹。热天穿长袖衣服拒绝理发、洗头或洗脸挑食偏食。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难专心,大脑动荡不安等,这张二涛因个性孤僻不合群,在团体中很难交到朋友,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中场攻击性强。

二、前庭觉训练的生理基础

前应觉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其参与驱体平衡调节。其实,人体躯体平衡调控是多系统协同下共同完成的,其中以前庭系统为主。中耳前庭器官、脑干的前庭核及其形成的前庭网络,构成前庭系统,与小脑、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及大脑有着广范的联系。前庭系统是大脑获取及输出信息的门槛,在协调选择、过滤和整合中枢内外信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参与个体身心内外的各种活动。

(一)概述

前庭感觉指在受地心引力作用及个体躯体移动(特别是头部运动)刺激形成的感觉。它除了承担调控躯体平衡功能之外,还广泛参与个体多种生理心理活动,是人体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前庭感受器位于内耳,结构独特,其感受的躯体运动信息传入中枢后与小脑及其他神经核建立广泛联系,参与人体多种活动。前庭系统发育始于胚胎早期,经历胎儿期及儿童发育早期的漫长历程。

1、结构

前庭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同处内耳。他们通过位听神经与中枢发生联系。内耳结构复杂精细,称为“迷路”内耳迷路由骨迷路、膜迷路两部分组成。外层骨质为骨迷路,其内,有依骨迷路分布的膜性管道,名为膜迷路。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以及膜迷路内部,均充满淋巴液,前者称为外淋巴液,后者称为内淋巴液,两种淋巴液并不相通,成分和比重也不相同。膜迷路包括: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蜗管,他们相互贯通。淋巴液承载声波或身体运动信息,刺激听觉感受器或前庭感受器,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冲动。

(1)感受器

前庭感受器位于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每侧内耳的三个膜半规管,分别为:前膜半规管、后膜半规管和外膜半规管。各膜半规管一端有球形膨大部分,称为膜壶腹,其上黏膜增厚并突起称为壶腹嵴,嵴的长轴多与管腔的液体流动方向成垂直。这种形态学特点保证了沿半规管管腔长轴的液体流动能够对壶腹嵴构成最大的作用力,从而也确保了前庭感受器的敏感状态。膜半规管与蜗管之间是前庭,内有前庭囊,包括椭圆囊和球囊,其上各有囊斑。

膜半规管的壶腹嵴和前庭囊上的囊斑内有毛细胞。当身体移动时,管内淋巴液流动,触动里面的毛细胞,将运动信息转化成电信号。毛细胞与前庭神经节之间存在突触联系,所以,与前庭信息传输有关的神经就比较多,如前壶腹神经,外壶腹神经,后壶腹神精、椭圆囊神经和球囊神经,他们最终汇聚形成位听神经的前庭支,即前庭神经,承单平衡信息的传递,前庭神经分为前庭上神情和前庭下神经,前者的分支包括:前壶腹神经、外壶腹神经和椭圆囊神经,分别接受来自相应感受器的平衡感觉传入;后者的分支包括:后壶腹神经、球囊神经,分别接受来自后半规管壶腹嵴和球囊斑的平衡感觉传入。同时,前庭神经两分支之间,前庭神经与耳蜗神经之间、前庭神经与面神经之间还有小分支相吻合,增加不同性质、方向的位觉以及位觉与其他感觉及效应器之间的信息沟通。

(2)信息传导通路及中枢功能定位

前庭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通路是现知神经通路中最为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之一,尚有诸多问题不太清楚,这是因为该系统参与人体内外的多种活动,在人类个体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平衡感觉信息传递大致为: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的毛细胞将躯体动觉信息传递给第一级神经元--前庭神经节,经前庭神经将大部分信息传入位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核为第2级神精元。从前庭神经和核发出多支纤维束,参与广泛的活动。

2、功能

前庭觉产生的外周感觉器官为前庭器官,它感受躯体空间位置变化,经前庭神经将变化的信息传入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后经与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信息、其他本体觉信息)的整合、加工等处理后再经多条神经通路把这些信息传送到脑内更高层次的中枢,进行高层次的加工处理,形成位置觉和平衡觉或经一定的神经通路传送到运动神经核(如眼动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核等),从而做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功能反应。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高级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前庭系统复杂功能的枢纽是位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它是由前庭内侧核、前庭外侧核、前庭上核和前庭下核组成的前庭核复合体,除接受前庭末梢感受器的信息冲动外,宅还接受对侧前庭神经核,以及视觉系统、小脑、大脑皮质等部为传来的信息。前庭神经元可自发放电,以维持前庭系统静态平衡。

3、发育

儿童的前庭功能发育早、历程较长,可能持续整个胎儿期及儿童发展期,特别是学龄期,(6~8岁)以前,可能是儿童前庭功能发育和完善的关键期。

  当个体处于胚胎发育阶段时,在母亲的运动及重的作用下,胎儿的前庭觉及其器官就在不断的发育中。胚胎发育到4周时,前庭器官开始发育。胚胎8周左右,耳内半规管大致成形,胎儿六个月大时半规管发育水平接近成人,前庭核也开始与小脑建立神经联系。出生后,前庭系统与运动系统相互影响,两者均快速发展。正常发育的儿童,在出生时就对躯体失衡有明显的反射性活动,如抓握母亲、肌肉紧张等。出生后的1~2月内就可以保持头部的直立和转动、2~4个月的翻滚、4~6个月的撑趴和坐、6~9个月的爬行、9~11个月的站立、周岁的独立行走、2周岁左右的单脚站立和3周岁左右的单脚跳跃等。儿童早期运动能力的发展建立在前庭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又促进前庭功能的完善,两者同步进行互相促进。

(二)前庭觉对童发展的影响

前庭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与儿童的全面发展直接相关。

1、前庭觉奠定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

儿童正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驱体平衡控制,动作及行为的精确表达,以及脑功能的发展等方面都离不开前庭觉的参与,前庭觉参与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1)维持正常的姿势

前庭器官不断将躯体动态信息传入中枢,确保个体头部与躯体保持合理的,省力的姿势状态,实时应对失衡维持身体平衡,为个体开展各种动、静活动提供保障。如果这方面功能不良,个体无法及时感觉躯体位置变化,表现出反应迟钝、跌倒或撞击他人、物品等现象。

(2)运动发展的基础

儿童运动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都伴随前庭功能的发展和完善,有赖于前庭器官对运动的感知和判断,同时通过前庭运动输出系统对肌肉运动加以调整确保躯体育运动的方向、幅度和稳定性等。前庭功能的异常直接导致个体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无法实现。如果这方面功能不良,个体不能很好的进行运动调节,往往表现为动作笨拙、手脚不灵活,体态僵持,甚至害怕行动严重者还会影响个体多方面的发展。

(3)促进大脑发育

前庭感觉系统和大脑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前庭系统持续不断向中枢输入重力感信息和身体的位觉信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区的发展,并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效能。

(4)维持个体的清醒和警觉状态

脑干的前庭核复合体,与脑干的网状组织、小脑、和大脑皮层存在广泛联系,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个体清醒和警觉状态起着关键的作用,确保大脑皮层维持适当的兴奋性,是个体有效、高效开展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所以,如果前庭功能不足的话,他的调整的作用就不足,儿童于是就出现多动及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大脑皮层缺乏足够的兴奋性判断以及区别目标和非目标的能力,难以保持持续指向目标活动的心理保障。同时,前庭系统维持中枢的清醒和警觉状态使个体改变运动状态、应对突发事件变得更加灵敏、迅速和有效。

(5)确保其他感觉信息有意义

个体对目标的全面认识需要多种感觉通道的协调参与,各感觉通道能否及时、准确和持续定向于目标,并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前庭系统的高效等位功能,前庭器官适时调整个体,头和身体的方向,使个体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有效的感觉,这样个体的其他感觉信息才变得有意义,真切反应客体的信息。前庭功能欠佳的儿童或成年个体,视觉随目标的移动和变换而实时定向就变得困难,或不能高效获取移动的视觉刺激信息,无法判断视觉空间等。这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如阅读中的跳行、漏/添加字词,动作多余而不自知等。

三、本体感觉训练的生理基础。

触觉、听觉及视觉是人们感知外界的主要感觉系统,而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则是感受个体自身身体活动状态的感觉系统。他们分工负责,共同构成人体复杂的信息获得体系。人们的日常活动正式在本体感觉与中枢间信息交流和反馈调节的基础上实现的,比如个体闭目后仍能够清楚地知觉自身躯体各部位所在的位置,肢体的运动方式、方向、幅度、速度等运动和静止的各种要素,也能够在本体感觉信息输入的基础上,和中枢的调控下完成非意识性的活动,如走路、吃饭和穿衣及其它活动。有人将前庭觉也归入本体觉范畴,这是不科学的。尽管两者在功能上都与躯体的位觉感受和调控关系密切,但他们的感受器结构及其分布、神经传导通路都不同。

在各类特殊儿童中,本体感觉失调现象较为普遍,给儿童运动能力及相关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在感觉统合训练中,本体感觉训练是仅次于前庭觉训练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概述

本体感觉是感受个体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感觉。作为感受个体自身躯体位置变化及运动状态的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广泛分布于人体的骨骼肌、肌腱等组织。时至今日,人们对其感受的结构、本体感觉信息的传导通路及其中枢功能定位的研究比较清楚,对本体感觉的各种功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1、结构

本体感受器官是位于肌肉及肌健深处的特殊装置,感受肌肉及肌腱受牵拉的机械信息,这些信息经由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传导至大脑的感觉区和小脑,感受躯体不同部位的空间位置、躯体运动状态,并参与身体姿势、运动及平衡的调控。

(1)感受器

本体感觉的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它位于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上,名为肌梭和腱梭,因感受器分布的位置较深,所以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

肌梭是分布于骨骼肌内部的梭形小体,呈纺锤形,长约1~7mm。肌梭是骨骼肌内的本体感受器,感受肌肉伸展和收缩的牵拉刺激,即骨骼肌长度的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腱梭,也称为腱器官,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骨骼肌的外肌纤维串联,而且它不受运动神经支配,这两点与肌梭在骨骼肌上的情况有所不同。腱梭也呈纺锤形,其内的腱纤维束上缠绕着感觉神经末梢,这与肌梭感受装置的结构相似。腱梭的功能是当骨骼肌受到强力拉纤时反射性引起肌肉舒张。腱梭同肌梭一道感受个体肌肉活动情况,并将这些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确保个体活动中维持适当姿势以及各肌肉活动间的协调。此外,关节囊也存在着运动感受器,感受关节韧带

的活动。

(2)信息传导通路及中枢功能定位

现已知肌梭、腱梭和关节中的感受器将运动感觉信息最终传入大脑皮层或小脑皮层,即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分为两种: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前者在触觉传导通路已经介绍,它与精细触觉拥有相同的信息传导通路,信息传入皮层特定初级感觉区,皮层形成对空间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情况的感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有两极神经元构成,最终将信息导入小脑。具体讲: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的信息经过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传入脊髓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胸核内),随后信息沿着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分别穿过上、下小脑,进入小脑皮层,小脑对来自该通路的信息与其他信息加以整合和分析后又会向椎体外系传出信息,反射性地调节肌紧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该通路的信息,不像传入大脑皮层的信息形成相应的运动觉,但能够快速调节个体的运动状况,确保个体运动过程的流畅、协调和高效同时也大大减轻大脑皮层的工作负荷。

2、功能

(1)感受运动状态,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

儿童在运动中不断将运动觉得信息传入大脑,形成对躯体各个运动部位及其运动属性的感受和理解。在儿童发育历程中,有效的运动觉信息的输入刺激大脑相关区域的发展以及各级运动调控中枢功能的完善,促进中枢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促进运动发展提高行为的表现力

本体感觉系统的活动也是一个反馈调节系统,运动状态与本体感觉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使个体外在行为协调一致,流畅高效。个体的一举一动是否满足完成目标的需要离不开本体感觉时时传入中枢的信息。

3、发育

在妊娠的中后期,胎儿开始出现活动,加之母亲的运动,胎儿的本体感觉得到发展。本体感觉的发展与其他感觉一样是一个随着中枢功能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为感受个体运动状况的感觉系统,本体感觉发展与个体的运动能力发展相助相长,互相影响。出生后一个多月的婴儿就可以在母亲的怀抱里调整姿势,但本体感觉系统的完善可能一直持续到学龄期后期。期间,1~3岁的婴幼儿期是儿童运动及其本体感觉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3~6岁期间它的功能更加精细、高效,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够较好地进行。

(二)本体感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本体感觉对个体动作完成的质量至关重要或者说它本身就是行为的另一方面。个体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均离不开动作的参与。所以,本体感觉全面影响个体内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就儿童成长和发展而言,本体感觉对儿童的重要意义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本体感觉对儿童运动企划的发展至关重

运动企划也称运动计划,是指个体在形成运动的一系列动作前,中枢神经系统在整和视、听、皮肤觉、本体感觉、前庭觉等基础上做出的运动设计,包抬运动器官的调集、运动中肌肉参的类型、运动的方向、速度、力量以及运动程序等。运动企划是个体的意识性和非意识性相结合的内外整合活动,是外周的感觉器官及效应器,以及中枢大脑皮层、小脑皮层和皮层下广泛的神经结构共同参与的结果。本体感觉同其他感觉一道,在个体运动企划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必不可少,并在推动儿童运动企划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儿童早期由于运动企划较为粗糙,行动晃荡、动作不稳、准确性差,但是,随着脑功能的发育水平的提高和活动刺激的积累,他们的运动企划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运动企划的良好发展使儿童的运动动作流畅、高效、省力,姿态稳定或变化有度,行动与其他感觉器官配合更加协调,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加有信心。

2、本体感觉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

本体感觉作为感受个体自身运动状态的感觉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反映在个体的外显行为上,如肢体动作与其他感觉器官间的协调(如手-眼/耳的协调),不同运动器官在同一系列活动中的协调、同一运动器官序列动作的衔接和过渡、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在同一活动中的配配合与协调等。这些与本体感觉密切相关的外显行为是个体日常生活活动,学习活动的基础。如书写、绘画、阅读、朗读、体育锻炼、舞蹈体操及个体间交流等均离不开本体感觉的参与。儿童良好的本体感觉功能发展确保儿童顺利完成与其发育水平相适应的日常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否则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写字,本体感觉功能发育不良的儿童往往出现写字动作僵硬、频繁折断铅笔尖、书写笔画不流畅或比例失调等。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口吃等。也可能造成躯体伤害,如动作过大导致自身身体受到伤害或者伤及他人。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其他伴随性问题如小动作多、坐立不安、脾气暴躁、粗心大意、做事缺乏激情和自信心等。当然,正如感觉统合理论所强调的,儿童学习中的这些问题多是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的,不单纯是单一的本体感觉功能发展不良所致。

感统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各神经传导通路的生理功能,提高儿童感觉统合水平,帮助孩子提高各种能力,感统训练越早越好。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