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About Us

首页 >感觉统合

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22 浏览:1761次

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随着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大量的语用技能。儿童不但学会了如何说话,也学会了如何交谈;儿童认识到一句话的实际含义常常超出甚至有别于其字面的意思;儿童也学会他们的言语产生和理解都应考虑到说话者、倾听者和具体社会情境等各种因素。    


幼儿第1个词语的产生标志着语言应用的发展。第1个词语的产生大约在1岁左右。真正的词语必须符合2个标准:一是持续对同一人、事或物使用同样的词语;二是该词语接近正确的发声,而且能被人理解。大约18个月左右,幼儿的词汇增加,出现了词语的组合。 


1、学龄前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学龄前儿童(3-6岁)随着其经历的丰富和理解力的增加,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他们的交流内容从日常生活如吃、穿、洗再到户外活动,语言交流的范围开始不断扩大。而且学龄前儿童的交流不再只是得到物品或命名物品,他们对物品的使用、描述等感到好奇,并逐渐在交流中察觉到“你来我往”的规则,用语言的游戏等。这时的语言行为大致可以分为7类,如下:①要求,如要求得到信息、给予澄清、得到允许等;②对要求的应答,如肯定、重复等;③描述,如对物、事、人的命名和叙述;④陈述,如表明态度、信念、预示等;⑤承认,即对他人要求的认可或同意;⑥组织,如在交流开始、结束时的礼仪形式;⑦特殊情况,如嘲笑、开玩笑、抱怨等。此外,此时期儿童交流技能也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连贯性上,具体表现为主题明确,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主题的概念越来越明确。但是开始时,交流的主题只是对熟悉的活动用提问和问答的方式,或是把当时情景作为交流的主题,而之后,交流的主题延伸到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回忆最近的事,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等。再进一步,交流出现轮流,即两个人说话时,你听我说和我听你说。更进一步,交流过程中运用推测和提炼有关信息。此外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即自言自语。孩子说话时有时是自言自语式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满足,也是一种自我指导,例如在专注于图画涂色时,边涂边说:“树是绿的,天是蓝的......”。另外,儿童的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例如在上床睡觉时轻声地说:“我喜欢妈妈,妈妈抱我”。


2、学龄期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学龄儿童的语言运用相对成熟。此时期儿童的对话变得流畅和成熟起来,能围绕主题,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交谈,在交谈中能推断他人的情绪、想法和意图,而且逐渐迎合外界的习俗,使用礼貌用语表示需求、赞扬,也会保持对话的进行或补救对话中的过失。儿童的叙述技能也有所发展,学龄儿童可以较好地理解因果关系,在叙述中能使用连接词把有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在叙述事件或讲故事中,根据情节中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内容作清楚的表达。大约9岁的儿童能有条理地陈述事情。作为学生,学龄儿童面对的是不同情景下的语言,教学语言是学龄儿童每天所面对的,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这类语言是面对一群学生,所阐述的内容又是较抽象的。此外,教学语言还包括教科书的语言。低年级的教科书往往是叙述性的书面语言。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或感兴趣的,从2年级开始,教科书的内容就呈现“学业”性了,而且文字更有结构性和正规性。


3、儿童在语用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①对于有社会性目的,如问候、分享信息、社会情景等不能以适当的方式沟通;②对于为了符合情境或听者需求而改变沟通的能力方面有缺陷,如在教室和操场中的不同表达,与儿童和成人的不同方式交谈及对儿童避免用过于正规语言;③在对话和讲故事中难以遵循规则,如对话中的轮流,当理解错误时的重新描述、及如何用语言或非语言信号调节互动;④难以理解不明确的陈述,如推理、非文字意思或意思模糊的语言,如谚语、幽默、隐喻及根据情景解释的多种意思语言。 针对孩子在语用方面的问题,作为父母要能够积极配合训练,做到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都能贯穿语言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儿童语言功能的提高。 

运动为何能提高学习成绩?


很多孩子在体育课上,会逃离大操场,呆在教室里写作业。甚至在有些学校,体育课被所谓的“主课”所占用,老师和家长也经常鼓励这样的行为,觉得孩子学习的时间多,才会成绩更好。但其实,缺乏运动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从而也会影响学习成绩,这已是被很多研究证明的结果。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哟。




一、“零时体育计划”带来的改变


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学实施零时体育计划,即在没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早七点到校,跑步、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


一开始时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原来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多巴胺是种正向的情绪物质,人要快乐,大脑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们的快乐中心伏隔核里面都是多巴胺的受体。我们看到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奋,脾气都很好。


血清素跟我们的情绪和记忆有直接的关系。血清素增加,记忆力变好,学习的效果也更好了。很多抗忧郁症的药都是阻挡大脑中血清素的回收,以使大脑中的血清素比较多。正肾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的关系,它在面对敌人决定要战或要逃时分泌得最多。正肾上腺素使孩子的专注力增强。所以学生心情愉快、上课专心,记得快、学得好,自信心与自尊心也提升了。


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最不喜欢、最头痛的课,如数学,排在上午第二节课上或下午第八节时上,结果发现上午那一组的学习比较好,好到两倍以上。因为运动完的神经传导物质在上午第二节课时还在大脑里,但是到下午时就已经消耗殆尽了。


一学期下来,这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正规上体育课的学生高了10%,而且打架事件也减少了。在全美30%的人过胖时,他们学校只有3%。


这些数据开始让美国的父母看到运动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的帮助,就不再反对零时体育计划了,反而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运动。现在美国已有很多州在推动这个零时体能运动。


    研究者也发现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那些体能好的学生数学胜过全体的67%,英文胜过全体的45%。2004年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了一个评估,发现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看到运动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好处,学校体育课节数不但不该减少,还应该增加才对,我们应该让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提升他的体能与学习效果。


二、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


孩子的攻击性,需要透过教育来引导、升华为正面行为。除了良善行为的认同学习外,多运动是很好的宣泄管道,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


很多父母觉得很奇怪,他的孩子从小捧在手心长大,不曾被打,也不曾看过别人被打,为什么进了托儿所、幼儿园后会动手打人?他从来没有模仿的对象,这个暴力的动作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模仿的确是最原始的学习,既然没有模仿对象,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出现呢?原来,它是从我们祖先——动物身上来的。动物在世界上生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基因传下去。为了传基因,需要交配,所以弗洛伊德说“性是个本能”。


我们也的确看到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种族独特的求偶交配的方式,没有人教都自然会,连关在笼子里长大,不曾见过其他同类的动物,见到异性,也会立刻展开它的求偶仪式,所以“性”是动物的本能。


为了达到这个“性”的目的,必须同时还要有另一个本能,就是攻击性——击退情敌,独享交配权。在资源匮乏、“僧多粥少”的大自然里,攻击性是我们祖先确保基因传下去的重要本能。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动物的本性,方法是将这些野性变成公平竞争的运动技能,在合理的条件下发泄、纾解出来。而不是成绩!


了解人的暴力、攻击性的来源后,我们应该尽力推行体育,让暴力有适当的管道发泄出来。运动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这个多巴胺促进我们的正向情绪,使我们不易得忧郁症。


运动还能加强团队合作的默契,因为21世纪又回到了我们祖先生存的方式——用团队的力量求生存,去并吞别的公司或跟别的公司竞争,不再像以前一样单打独斗了。


我们一向不注重体育,常把体育课调去补英文或数学,殊不知希腊人早在两千年前就看到体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孩子16岁以前最注重的便是体育。有了强健的身体,知识才有意义;失去健康和生命的话,再多的知识都无用武之地。


三、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朋友的孩子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向我诉说初中三年级的痛苦。诸多痛苦中,最令他不能忍受的是学校挪用体育课去赶学习进度,母亲不准他放学后留在学校打篮球,要他节省体力念书。他说“剥夺了他生命的唯一乐趣”,因此他不知道为什么每天还要睁开眼睛。


我发现很多父母都有这种迷思,以为运动是浪费时间和体力,其实,运动跟智慧有直接关系。有个实验研究500名学生运动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发现每天上一个小时体育课的孩子在考试成绩上比较好。大学生参加运动计划后,学业成绩也上升了。连50岁的中年人在参加四个月的走路计划后,心智的表现也比四个月前的提升了10%。另一个实验对象是65岁的老人,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运动跟情绪有关。运动可以抑制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负面情绪的出现,打完球的人情绪都很亢奋,不会忧郁。


实验者用老鼠来探究原因,发现运动时氧的大量消耗会促使血液循环加快,这个氧的需求增加了肌肉微血管的数量,使肌肉可以运动得更久。


大脑也是一样,血液流动得越快,就能运送越多的带氧血红素到细胞上去,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储存更多的记忆。


比如打篮球就是一个很符合演化目的的运动,它需要眼快、手快、脚快及决策快。球员拿到球大约只有千分之几秒的时间决定是自己投篮还是传给别人;若是自己投,大脑得马上计算球投进篮的概率,以及投不进时被别人拿去的后果。所以,鼓励孩子运动其实是促进他大脑功能的整合,对他以后出社会的应变能力有帮助。


从研究结果看来,每个学生都得运动,初三学生更需要每天运动。一方面保持心情的愉快才看得进去书;另一方面增加大脑血液的流动,促进海马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现,帮助记忆,读书才有效。运动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还对学习有益。父母可以放心让孩子去打球、游泳,做各种运动。


同时,多运动不但可以少生病,还可以节省如忧郁症、失智症等许多慢性疾病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况且有好的体魄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长久地应用出来。


了解了多运动能促进大脑功能的整合,有益学习,增加思考记忆后,父母一定要放手鼓励孩子去参与打球、游泳等各种体育游戏活动,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四、运动能治疗“多动症”和抑郁症


对注意力缺失和多动症来说,运动也是自我控制的“良药”。目前医生给多动症患者所开的药,其实就是为增进大脑中多巴胺的量。如果运动本身就会分泌多巴胺,为何不用大脑自己本身的多巴胺呢?自己分泌的对大脑没有伤害,外来的现在已知会伤害伏隔核。


许多第一线的治疗师都发现,武术、体操等需要大量注意力的运动对过动症的孩子非常有帮助,因为这些运动需要全神贯注,而且武术、体育运动比枯燥的跑步机有趣得多,孩子比较愿意持续练下去。任何运动都需要持之以恒,每天做,效果才会出来。


其实很多被大人认为是“皮”的孩子,只要给他们一个运动空间、一点时间,将精力正当消耗掉他们就不捣蛋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猎人—农夫”的多动儿理论。说是在12000年前后,人类走向农业社会,开始定居下来之后,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的长处变成现在的短处了。


在远古时代,如果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么早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如果看到事情发生不马上采取行动,而是三思而后行的话,也会变成别人的晚餐,活不到成为我们的祖先。


这个理论认为多动儿其实没毛病,只是生错了时空。他们容易分心、冲动、冒险性强,其实这是远古打猎采集时生存者必须的特征,人类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这些特征才变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们是“猎人”,但是要在“农夫”的社会里讨生活,所以被视为异类了。


现在学者把过动症的人叫作“有爱迪生基因者”,不认为他们有病。爱迪生念小学时,被老师认为无可救药,叫他父母领回家,免得干扰别的孩子上学,但爱迪生却是有史以来,专利拿得最多的人。


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我们也越来越看到,这两种管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总结:学习更主要的是讲究效果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将孩子禁锢在书桌上。让你的孩子每天都到户外获得一定的运动量,你会发现,得到的远比你认为所浪费的多得多!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