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About Us

首页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失调的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2 浏览:1851次

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中有效利用自己的躯体获得不同感觉通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前庭觉和本体觉)而来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的信息加工处理并做出适用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感统失调。


如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城市化发展、剖腹产儿童的增多、儿童运动和爬行减少、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环境污染等因素使得儿童患感觉统合失调症的机率大大增加,导致近半数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感知觉问题、视觉问题、听觉问题、智力问题、学习功能障碍、多动症、情绪问题、个性问题、社会适应问题、身体素质问题、性别错乱等等。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六大因素来阐诉感统失调的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作用方面


家族中有人曾患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学习障碍(尤其是阅读障碍)、各种残疾及过敏中暑史的,则其他成员发生此类疾病的危险性较高。这里除了遗传基因影响外,心理因素影响也不可忽视,即增加患病的易发性或影响身心健康的脆弱性。


2、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


     脑损伤原因一般包括: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时间过长、分娩过于仓促、胎盘脱离过早、难产、吸盘助产等;母亲有酗酒、吸烟、受X射线辐射、服用不合适的药物、患糖尿病、患甲状腺机能减退等问题;大龄母亲和年龄小的“娃娃妈妈”都会导致胎盘生长不良、胎儿缺氧、胎儿感染等;宝宝出生后,发高烧、严重脱水、脑炎、脑膜炎等。婴幼儿期头部的摔伤是最不为家长注意但又恰恰是最重要的脑损伤因素。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会影响大脑的机能,即可能影响人的行为的敏感度、反应方式或有抑制作用,造成被动、情绪暴躁等现象。


    3、生化失调


   (1)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通过研究尿、血液或脑脊髓液中神经介质代谢物数量的减少,研究药物对大脑认知的影响、对个体注意、学习与行为的影响等,人们发现了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问题。儿童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会导致多动症、注意缺陷、学习功能障碍等。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是保持机体活力的重要条件。一旦机体维生素供应不足或需求增加,都会导致新陈代谢的障碍、心血供应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影响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


饮食结构影响着儿童的大脑工作能力;平衡的饮食可以使儿童大脑保持清醒状态,不至于过度兴奋或萎靡不振,如果儿童饮食结构中糖类含量过高的话,儿童会处于过分兴奋状态之中,引起多动,影响学习;相反如果儿童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话,儿童会极易疲劳,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之中,造成精神萎靡,同样也影响学习。


(3)内分泌腺功能失调:某些激素失调会引起儿童早期大脑损伤或身体状态的改变,并由此干扰学习最典型的例子是甲状腺功能失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则造成精神低落。过于平静,使得学习没有动机、缺乏刺激,如果儿童在出生时母亲甲状腺素缺乏,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以致影响智力的发展、语言的接受与表达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而甲状腺机能的亢进则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等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4)低血糖:脑的代谢要依赖于一定量的葡萄糖供给,如果我们吃的过少,使身体内的血糖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大脑就不能保持正常的活跃水平,导致血液不良、多动症等。低血糖会危及儿童大脑的发展、尤其是出生后的头两年内。低血糖情况发生得越早,越频繁,大脑受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不及时解决,大脑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损害,导致智利落后、动作发展迟滞,以及大脑重量减少等。其易发人群包括双生子、低体重新生儿、母亲患有肾功能失调、母亲在妊娠期间患有糖尿病以及营养不良等。


(5)其他因素: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血糖含铅量较高。工业社会环境被污染,汽油燃烧时,其中的铅会被排放如空气中,易被儿童吸入体内;用含铅的塑料玩具、餐具、帶油漆的家具等,都会使儿童体内的含铅量过高。


     另外,各种食品添加剂如调味剂、人工色素、防腐剂、膨化剂、香精、咖啡因等对儿童的中枢神经活动也会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睡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有更多的机会食用饮料、糖果、冰激凌、罐头食品、休闲食品。儿童饮食失调也会影响其中枢神经的正常发育:高蛋白、高脂肪、糖的摄入量过多;维生素缺乏;水杨酸摄入量过多等。


各种生物化学环境对儿童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如:滥用涂改液、荧光灯、新型高层建筑中的射线污染、电磁波“烟雾”作用等。


(6)先天或后天生理的残疾:因妊娠中毒与过敏、出生缺陷、铺、剖腹产综合症、难产缺氧、各种身体损伤、代谢障碍、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各种先天或后天残疾,一方面可能影响或限制个体的正常活动或交往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残疾而感受较多的挫折,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偏离。


    二、父母及家庭因素


    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


    强调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家庭的夫妻关系陷入困境,而其中的直接受害人之一就是孩子。孩子整日看到父母的谩骂和争吵,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父母不和,视儿童为出气筒进行辱骂或殴打,亲子关系不正常,情感上被忽略或对立,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不能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或得到的是畸形的爱,其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境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但可能患有与饮食、睡眠、呼吸、排泄等方面有关的疾病,还有可能对自己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


    2、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的孩子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造成“襁褓延长”,是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用集体生活,已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


    3、家庭结构简单化


随着新一轮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另筑巢学组成“核心家庭”,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化,家庭中参与儿童教育的人数减少,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影响孩子的社会发展,孩子易孤独。


    4、家庭生活电视化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父母都很忙,父母自己带孩子的越来越少、父母陪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电视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伴。孩子看电视无需交流,这样会带来一些言语问题、交往问题;电视内容的不可控性,会使孩子通过模仿出现诸多问题。


    5、父母教育导向问题


独生子女对父母而言所下的赌注太大,市民社会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现象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过早教育、过度教育、过度管教、等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自然特点的做法,会形成儿童焦虑症、多动症、反抗与冷漠、早熟等现象。


    6、父母角色问题


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而父母角色不良、性格内向、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社交能力差、亲子间不能正常交流感情等会导致儿童行为越轨,如母亲对男孩管教放松、过严或者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其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


    7、抚养与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和宽容会使子女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用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受挫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反之父母对孩子过严格、虐待、粗暴,容易使子女形成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供给和冲动行为。


    三、教育因素


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心下移,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拔苗助长”家长的异常需要,教学上片面追求认知发展、采用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整齐划一、过分强调听话、教育内容成人化等,孩子缺乏足够的室外活动,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幼儿园还办起了“助纣为虐”的寄宿班、托儿所,使得家长有条件以工作忙和幼儿园好等为借口,置亲子感情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度外。结果导致有的幼儿思想负担重、压力大;有的幼儿人格扭曲(双重人格);有的幼儿疲于奔命、情绪紧张;有的幼儿严重活动不足(感统失调、多动症、害怕实践);重者发展成为情绪问题儿童。


学校是人才和教育资源分配竞争的焦点,片面地将教育选拔功能职能化的结果便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为此多数学校采取了许多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学校无视学生在身体外形及法语水平认知水平及认知方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环境要求与社会能力、生物节律与性别等个别差异,一味强调升学与考试,结果学业良好的学生思想负担重、压力大、人格扭曲;血液中登学生疲于奔命、情绪紧张;学习成绩不良学生更加厌恶学习。造成师生间关系紧张,滋长了不满、怀恨、嫉妒、反抗、报复等不良情绪,重者发展为情绪问题儿童。


    四、社会环境因素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独立地发展着,但其最终的目标是社会化。整个社会的风尚、价值取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理性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少年,当今中国社会处在变革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经济状况、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社会结构的突然变化或瓦解、原有社会规范与新社会规范的交接、外来文化的引入、就有文化的冲突、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因素都会使年轻一代彷徨、无所适从,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品行问题和犯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他们不仅受同龄伙伴的影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多样化媒体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视;他们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使他们耳濡目染,出现暴力行为,抢劫、强奸和吸毒等问题。


    五、城市化因素


现代化的生活是以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带来人类文明的同时对孩子的成长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城市多以单元式的楼房环境为主,它有“封闭式”的特点;天地狭小,离群索居,水电气相同,老死不相往来,这就大大限制了儿童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容易使儿童孤陋寡闻,形成孤独、离群、依赖、忧郁、不善交际等性格弱点;住房拥挤,视野狭窄,会影响儿童心胸的发展。


城市环境变化迅速,以致儿童无法自我调节;高层建筑林立,交通拥挤繁忙,声响喧嚣杂乱;绿化面积减少、空气污染严重,给儿童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高大的建筑群宽阔的街道,常使人产生相对渺小、悲观和自卑的感受;噪声、色彩、炫光、人流、车水马龙,使人紧张焦躁不安;钢铁混凝土设施,使人产生软弱无能和压抑的感受。现代城市生活交通便利、物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容易给儿童带来较大的优越感,相对地造成城市儿童自信心和自尊心过强,然而却意志薄弱,挫折容忍力较低,一遇挫折或遇打击就情绪反常或反应激烈,难以抑制。


    六、爬行不足


爬行对儿童发育的影响非常重要。调查发现60%的儿童存在爬行不足的问题,很多学习障碍和情绪困扰儿童都没有经历正常的爬行阶段。爬行是低等动物演化过程,是人类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儿童爬行时依靠颈背肌肉收缩来维持头部自由活动和眼睛的稳定搜索,在脑干部把视听觉和肌肤感觉跟地心引力做低层次统合整理才能做较简单的寻找、防御性反应,从而促进脑干部低层次感觉系统的发展。脑干部低层次感觉系统的发展不良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1、重力(姿势)不安全症


例如恐高症和害怕高速行驶,是由前庭平衡系统对地心引力与方向、加速过度敏感所造成的,严重时会表现为:晕车不敢玩秋千,不敢和别人玩、人际关系不良、无法承担责任。


2、前庭和双侧大脑分化失常症


这是由(内耳和脑干平衡机构)前庭反应不足或反映过度引起的。潜艇系统控制身体躯干和四肢、动眼肌肉的张力,如眼肌肉笨拙或眼球转动不平顺,会导致在阅读时,字幕像电影银幕失常而跳动不停的现象,轻微时读书常跳字,严重时无法享受快了的阅读这是学习障碍很重要的原因。


3、触觉防御和神经生理抑制困难


这是由于防御性触觉和其他感觉过度敏感所引起。会引起脾气暴躁、好动分心、经常打架吵架,到处碰触和一直拿着小东西,特别怕冷或在夏天穿高领长袖衣服,或特别不喜欢穿衣服。而且还有严重偏食、怕黑、怕独处、怕恐怖等问题。严重时,会“爬到人多的地方”或“拒绝上学”。


感觉统合失调会给儿童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让儿童健康快了地成长,我们应根据儿童自身情况结合本文所说的六点原因对症下药,保重儿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人。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