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About Us

首页 >儿童心理

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22 浏览:1786次

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随着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大量的语用技能。儿童不但学会了如何说话,也学会了如何交谈;儿童认识到一句话的实际含义常常超出甚至有别于其字面的意思;儿童也学会他们的言语产生和理解都应考虑到说话者、倾听者和具体社会情境等各种因素。

 

    幼儿第1个词语的产生标志着语言应用的发展。第1个词语的产生大约在1岁左右。真正的词语必须符合2个标准:一是持续对同一人、事或物使用同样的词语;二是该词语接近正确的发声,而且能被人理解。大约18个月左右,幼儿的词汇增加,出现了词语的组合。  

1、学龄前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3-6岁)随着其经历的丰富和理解力的增加,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他们的交流内容从日常生活如吃、穿、洗再到户外活动,语言交流的范围开始不断扩大。而且学龄前儿童的交流不再只是得到物品或命名物品,他们对物品的使用、描述等感到好奇,并逐渐在交流中察觉到“你来我往”的规则,用语言的游戏等。

这时的语言行为大致可以分为7类,如下:

①要求,如要求得到信息、给予澄清、得到允许等;

②对要求的应答,如肯定、重复等;

③描述,如对物、事、人的命名和叙述;

④陈述,如表明态度、信念、预示等;

⑤承认,即对他人要求的认可或同意;

⑥组织,如在交流开始、结束时的礼仪形式;

⑦特殊情况,如嘲笑、开玩笑、抱怨等。

此外,此时期儿童交流技能也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连贯性上,具体表现为主题明确,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主题的概念越来越明确。但是开始时,交流的主题只是对熟悉的活动用提问和问答的方式,或是把当时情景作为交流的主题,而之后,交流的主题延伸到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回忆最近的事,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等。再进一步,交流出现轮流,即两个人说话时,你听我说和我听你说。更进一步,交流过程中运用推测和提炼有关信息。

此外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即自言自语。孩子说话时有时是自言自语式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满足,也是一种自我指导,例如在专注于图画涂色时,边涂边说:“树是绿的,天是蓝的......”。另外,儿童的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例如在上床睡觉时轻声地说:“我喜欢妈妈,妈妈抱我”。

2、学龄期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语言运用相对成熟。此时期儿童的对话变得流畅和成熟起来,能围绕主题,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交谈,在交谈中能推断他人的情绪、想法和意图,而且逐渐迎合外界的习俗,使用礼貌用语表示需求、赞扬,也会保持对话的进行或

补救对话中的过失。

儿童的叙述技能也有所发展,学龄儿童可以较好地理解因果关系,在叙述中能使用连接词把有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在叙述事件或讲故事中,根据情节中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内容作清楚的表达。大约9岁的儿童能有条理地陈述事情。

作为学生,学龄儿童面对的是不同情景下的语言,教学语言是学龄儿童每天所面对的,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这类语言是面对一群学生,所阐述的内容又是较抽象的。此外,教学语言还包括教科书的语言。低年级的教科书往往是叙述性的书面语言。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或感兴趣的,从2年级开始,教科书的内容就呈现“学业”性了,而且文字更有结构性和正规性。



3、儿童在语用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对于有社会性目的,如问候、分享信息、社会情景等不能以适当的方式沟通;

②对于为了符合情境或听者需求而改变沟通的能力方面有缺陷,如在教室和操场中的不同表达,与儿童和成人的不同方式交谈及对儿童避免用过于正规语言;

③在对话和讲故事中难以遵循规则,如对话中的轮流,当理解错误时的重新描述、及如何用语言或非语言信号调节互动;

④难以理解不明确的陈述,如推理、非文字意思或意思模糊的语言,如谚语、幽默、隐喻及根据情景解释的多种意思语言。

 

针对孩子在语用方面的问题,作为父母要能够积极配合训练,做到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都能贯穿语言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儿童语言功能的提高。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
扫二微码